当前位置: 首页 > 英语散文 > 正文

吾道一以贯之

来源: 多读文学网 时间:2021-10-29

吾道一以贯之

吾道一以贯之,这句话是论语里边孔子说的,其中一以贯之这句成语一共出现了两次:一是《论语•里仁》:子曰:"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"曾子曰:"唯。"子出,门人问曰:"何谓也?"曾子曰:"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";二是《论语•卫灵公》子曰:"赐也!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"对曰:"然,非与?"曰:"非也。予一以贯之。"对于这句话的解释,几千年来其说不一,特别是对一以贯之的“一”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,没有定论。究竟孔子的这句“吾道一以贯之”是什么意思,今天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首先,孔子在这里谈到了“道”这个概念,那么我们就先从老子谈起,毕竟老子是道家的始祖。在道德经有两句话,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里,老子说过这样的话: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那么,什么是学?普通的学问、知识,我们每天都在学习,把每天的知识进行累积并进行参悟,增加起来就是学。为道呢?是损,要丢掉,到很后连丢掉都要丢掉,到了空灵自在的境界,这还不够,连空灵自在都要丢掉,很后到了无,完全抛弃了自我的贪、嗔、烦恼,现出了真正的人性本源,达到了唯有真理的无我状态。

可以说这是老子自己得到的途径,这里的损和益是相辅相成的,通过学习参悟,个人的学问、知识就增加了,对事情的了解也就多了;同时,在人的头脑中的疑问也就相对减少了,疑问少,烦恼自然也就少了,学问、知识积累的越多,人的头脑中的疑问就越少,学问、知识的积累一直持续下去,直到世界上所有的学问、知识都学到了,个人对世界全部了解了,那么这个人的心里也就没有疑问了,做任何事情,都不需要去考虑,去猜疑,去了解,而是直接就能够按照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处理,从而使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。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明心见性,人的自我之心没有了,达到了一个与道融合的状态,这就是所谓的得道,孔子、老子等就是得道之人。当然,圣人也只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而已,求道的路上是没有终点的。

人成了圣人,得了道以后怎么样去做的呢?这就有了差别。我们还是从道德经里的另一句话来说。在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二章有一句话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这句话主要讲述了一、二、三这几个数字,并不把一、二、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。它们只是表示"道"生万物从少到多,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。

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,包含了世界的方方面面。圣人虽然悟了道,毕竟还是人,精力有限,不可能把世界的事情都做完,只能在某一自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做起,也就是从一做起,一直做下去,永不退转,也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比如老子、孔子、释迦牟尼等。

老子选择了弘道。乘青牛,西出函谷关,至盩厔(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),观此处依山傍水(终南山田峪河)、峰峦起伏,遂在此驻足,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,成了道家的始祖。孔子则先择了仁义、礼乐、德治教化,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很终返回鲁国,专心执教,晚年修订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成了至圣先师。释迦牟尼选择了解脱生死之路,在19岁时,有感于人世生、老、病、死等诸多苦恼,舍弃王族生活,出家修行。35岁时,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,遂开启佛教,随即在印度北部,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,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。

孔子讲的“吾道一以贯之”,是在得道之后讲的话,即在纷繁复杂,包罗万象的大道之中,我只是选择一个方面去做并不遗余力地把它做好。

吾道一以贯之,首要的工作是要得道,得道的途径就是学习。古人常讲,要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除此以外还要交天下友,以此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,增长自己的见识,消除心中的谜团,困惑,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,逐渐地将自己的心地与世界的道相融合,内心的世界里除了真理别无他物。同时要保持内心随时随地都能宁静、安详、平淡,久而久之就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。

天下万事万物都在变,随时在变,没有不变的事。时间一分一秒在变,空间随时随地在变,而修养到一定境界的人,会对这种变化的内因有深刻的了解,知道万事万物都万变不离其宗,从而有了平和的心态,就能很好地应对这个变化,达到“振衣千仞岗,濯足万里流”的境界。当然,这个得道的境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是螺旋式上升而且没有止境,正所谓人上有人,天外有天。我们每个人或者一个团体都是受悟道的境界支配的,境界的高下决定了“一”的方向,而“一”一旦确定,就要不遗余力地去实现,坚持不懈,“一以贯之”。

郑州哪家医院治疗癫痫病好
北京癫痫诊疗中心
北京很大的癫痫医院

热门栏目